头条新闻
生态环境部举行主题为“聚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生态环境部近期重点工作进展,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情况,并就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试点碳市场、秋冬季污染防治安排、绿色低碳建筑和低碳园区建设等具体问题答记者问。“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形成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机制,从源头上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型。
——生态环境部
官方发布
10.25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河北省调研清洁取暖散煤替代工作,指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是蓝天保卫战的标志性任务,要继续坚定不移推动改造工程;要做好气源分解落实、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要保障居民供暖安全;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散煤,严防散煤复烧。
——生态环境部
10.26
全球适应中心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中国正在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旨在进一步统筹强化国内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旨在提高气候风险抵御能力。
——生态环境部
10.27
生态环境部公布9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尘监测结果。9月,“2+26”城市降尘量均值范围在2.7—8.4吨/平方千米·月之间,平均为5.6吨/平方千米·月,同比上升1.8%;汾渭平原11个城市降尘量均值范围在2.2—5.7吨/平方千米·月之间,平均为3.8吨/平方千米·月,同比下降22.4%。两地区各城市平均降尘量均满足《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要求,但部分城市平均降尘量不降反升。
——生态环境部
10.29
“77国集团和中国”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非化石能源占比两项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此前承诺的2020年目标。下一步,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以更大力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推进低碳工业体系、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发展,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不断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生态环境部
地方新闻
天津市
天津市通报2020年9月及第三季度天津市及各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9月,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2,同比下降25.4%;达标天数27天,同比增加13天;达标比例为90.0%,同比增加43.3个百分点;无重污染天。PM
2.5、PM
10、SO
2、NO
2和O
3浓度同比均下降。2020年第三季度,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61天,同比增加14天;未发生重污染天。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委联合修订发布《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本次《标准》修订以先进稳定可行的工艺技术为依托,明确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指标,收严了有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完善了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天津市工业企业VOCs污染物排放,实现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政策的衔接。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
山西省
山西省编制《山西省2020年碳排放核查复查工作手册》,《工作手册》旨在更好地服务企业、第三方核复查机构及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规范开展碳排放核复查工作,进一步提升重点排放企业参与全国碳交易的基础能力。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
辽宁省
辽宁省“三线一单”成果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辽宁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四个维度提出准入要求,初步形成了以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生态环境部审核组认为,该成果对于优化区域开发与保护格局、筑牢我国东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相关发展政策、区域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等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决定自10月20日至12月31日,开展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歼灭战”专项行动,对13项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性目标中,已完成的9项成果进行成果巩固,严防反弹,持续发力实现4项需要年底核算的总体性目标。集中攻坚已出台文件中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逐项梳理完成情况,对尚未完成的,逐项拟制推进计划,明确专人负责,倒排工期,强力推进,确保到2020年底,13项总体目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完成13场标志性战役攻坚任务。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
浙江省
浙江省发布全国首部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 陆域生态系统》。该《GEP核算标准》的制定是促进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衡量绿水青山生态价值的有益探索,包括核算步骤、生态产品功能量核算方法、生态产品功能量定价方法、生态产品价值量核算方法、核算质量控制和核算成果汇总等10个部分。制定完善GEP核算应用体系,将加快推进浙江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更好地推动高颜值生态与高水平发展、高品质生活有机统一,有助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群众。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共同谋划制定并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标志着示范区在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的制度创新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了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统一和环境监管执法统一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制度保障,明确到2022年基本形成“三统一”制度体系,进一步夯实示范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的制度基础,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制度示范和创新引领。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安徽省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0年夏季臭氧攻坚行动情况。安徽省根据《2020年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方案》,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VOCs污染防治开展专项行动,截至9月30日,全省O3浓度同比降幅10.0%,优良天数比例达84.9%,同比提升13.7%,圆满完成优良天数提高目标。下一步,安徽省将以PM
2.5和O
3协同控制为主线,大力削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秋冬季空气质量目标,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巩固蓝天保卫战现有成果。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
福建省
福建省公布9月及1–9月全省信访投诉情况。9月,全省信访投诉668件,同比下降65.5%,涉及大气污染问题投诉占投诉总量的76.3%。1–9月,全省信访投诉7890件,同比下降50.3%,涉及大气污染问题投诉占投诉总量的69.0%。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
江西省
江西省召开2020年三季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结分析会。前三季度,江西省PM
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率均同比大幅改善,平均浓度为26μg/m
3,全面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稳居中部六省第一。下一步,江西省将重点转向秋冬季大气污染管控,聚焦薄弱环节,围绕落实重点任务实施秋冬季攻坚行动,强化督查帮扶,全方位压实责任确保秋冬季攻坚行动成效。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山东省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处置废弃三元催化装置有关内容,并就臭氧污染防治成效、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等内容答记者问。生态环境质量方面,2020年1–9月,全省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69.5%,同比增加12.8个百分点;PM
2.5平均浓度为42μg/m
3,同比下降14.3%;PM
10平均浓度为76μg/m
3,同比下降17.4%;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61,同比下降14.0%。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山东省制定并组织制定了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固定污染源烟气在线监测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范》,旨在进一步规范污染源在线监测运行维护行为,建立健全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标准体系。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山东省启动2020年秋冬季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情况专项执法暨企业帮扶行动。本次行动立足于服务企业、帮扶企业,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应急减排清单内企业和单位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情况为重点,对企业扬尘(无组织排放)管控措施、住建(城管)部门和建筑工地应急预案编制情况进行抽查。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河南省
河南省启动精准科学依法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专项行动,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监督机制,对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敏感企业,以“一厂一策”为原则进行驻厂监督,目前已入驻全省3483家企业。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河南省召开全省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推进会议。会议对河南省国三柴油货车淘汰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并明确今明两年共需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20.8万辆,其中今年年底前要完成总任务的70%以上。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河南省公布9月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情况,共支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金3060.5万元,得补2570万元。其中,三门峡市需支偿生态补偿金最多为1147万元,周口市可得补生态补偿金最多为567.5万元。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河南省“三线一单”成果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该成果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管控单元,对于优化区域开发与保护格局、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河南省需要将“三线一单”成果与“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湖北省
湖北省召开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会议,对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2020年以来,全省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共立案1084件,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898件,罚款金额约7498万元。会议还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执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并对2020年四季度生态环境执法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四川省
四川省通报2020年9月及第三季度全省及各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9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为99.5%,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PM
2.5、PM
10、NO
2、SO
2、CO和O
3六项污染物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0.0%、14.7%、11.6%、11.1%、11.1%和8.3%。2020年第三季度,全省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为97.0%,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四川省公布9月全省信访投诉情况。9月,全省“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共接到环保举报789件,环比上升4.9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3.3个百分点。反映大气污染问题的环保举报有445个,占比35.5%。其中,反映恶臭异味和烟粉尘类废气污染问题较多,分别占大气污染举报数的54.8%、22.2%。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陕西省
生态环境部环评与排污许可“十四五”改革座谈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强调,各省需不断完善环评与排污许可两项制度,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与会各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介绍了本省(区)“十三五”期间环评改革工作进展,就“十四五”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提出了意见建议。下一步,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将从构建完善全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形成以环评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重点行业环评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五个方面展开。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青海省
青海省召开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研究项目启动会。此次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开展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旨在为未来三江源地区及青海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指明方向,提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方向和路径支撑,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提供基础参考。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
青海省印发《青海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到2025年,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和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