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播报「7.10-7.16」

头条新闻
 
生态环境部通报2020年6月和1-6月环境空气质量状况。6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5.1%,同比上升5.9%;PM2.5、PM10、O3、SO2、NO2、CO浓度均同比下降。1-6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5.0%,同比上升4.9%;PM2.5、PM10、O3、SO2、NO2、CO浓度均同比下降。
——生态环境部
 
官方发布
7.14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93亿元,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补齐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指导督促各地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实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切实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效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
 
7.14
7月14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开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覆盖《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中10类行为领域,并重点关注生态环境、践行绿色消费、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公众评价等专题。调查发现,公众高度认可污染防治攻坚战所取得的成效,公众虽普遍认同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但践行度仍需提高。
——生态环境部
 
7.15
为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三部门定于2020年7月至12月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活动期间地方人民政府发布本地区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有关政策,参与汽车企业发布活动车型和优惠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
 
7.15
2020年6月,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共接到环保举报41729件,环比下降8.9%,同比下降7.0%。从污染类型来看,6月大气污染举报最多,占举报总量的57.7%。大气污染举报中,反映恶臭异味的举报最多,占涉气举报的42.1%,其次为反映烟粉尘污染的举报,占24.6%。上海、新疆大气污染举报在当地占比较高,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11%,上海主要反映工业废气污染问题,新疆主要反映恶臭异味问题。
——生态环境部
 
7.15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组织各地推荐绿色产业示范备选基地。重点从推动绿色产业集聚、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打造运营服务平台、完善政策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推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
 
7.16
7月下半月,全国大部地区空气质量以优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以臭氧为主。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中南部、长三角中北部、苏皖鲁豫区域、汾渭平原、东北、华南、西北区域局地可能出现臭氧中度污染过程。新疆局地受沙尘影响,可能出现PM10轻度至中度污染过程。
——大气攻关联合中心
 
7.16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7月15日正式揭牌运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对支持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培育绿色产业市场主体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环境部
 
地方新闻
北京市
7月11日-12日北京市连续出现两个PM2.5轻度污染天。分析表明,近期北京市雨水增多,降水过后的高湿、弱偏东/东南风等气象条件导致本地和区域排放的NOx等气态污染物快速向二次颗粒物转化。虽然12日清晨出现强降水,但持续时间较短、未伴随大风天气,对污染的清除作用有限,雨后持续的静稳高湿条件导致污染再次积累,因此北京市出现PM2.5轻度污染。
——大气攻关联合中心
 
今年以来,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不断深化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继续扩大低排放区范围,全面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严控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截至6月底,全市共检查非道路移动机械8259台次,立案处罚543台次,处罚金额612.5万元。其中,超标立案处罚221台次,处罚金额110.5万元;低排区立案处罚82台次,处罚金额382万元;未编码登记立案处罚240台次,处罚金额120万元。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已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对排放超标车辆“逾期未按照规定进行维修并复检合格,又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公安交管部门将对其处以3000-5000元的重罚,同时当事人因反复超标排放而受到行政处罚等情况也将共享到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近日北京市印发实施了VOCs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方案体现了“协同治理”的思路,通过精准施策、细化任务、率先示范、长短期结合,全面推进VOCs治理;按照协同治理一批、源头替代一批、深度治理一批、精准执法一批、宣传培训一批的思路,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上海市
为整合上海市移动源污染排放管理资源,提升智慧信息监管水平,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特向社会公开征集《上海市移动源环保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涂装)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已于2020年5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C366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涂装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排放控制可行技术。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山西省
7月10日,由国网电动汽车(山西)服务公司投资建设的晋中东公交充电站一期工程正式投运。这是继7月2日该公司与山西省能源局联合推出“新能源+电动汽车”智慧能源试点建设之后完成的又一重大项目,标志着国家电网加快推动“新基建”项目有效落地、聚力山西充电桩建设迈出新步伐。山西省到年底要实现充电桩全省县域全覆盖,50%乡镇覆盖。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
 
辽宁省
 《辽宁省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管理办法(试行)》于近日印发并正式施行,这是辽宁省以地方规范性文件确立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的管理制度。台账管理、年度执行报告,这些要求均被《办法》吸纳,即将监测原始记录、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维护记录、委托协议及报告等内容纳入台账记录,将年度自行监测情况报告纳入排污许可执行报告管理,实现了排污许可制度与自行监测制度的结合。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
 
浙江省
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先行先试,开展企业“环保码”试点工作,构建以企业“环保码”为核心的智能监管与服务体系,加快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企业“环保码”是通过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建立的企业环境健康电子账户,动态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企业环境安全风险状况生成的“红、黄、绿”三色二维码,服务企业自律守法、分级管控精准执法、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等场景。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山东省
7月1日《山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正式实施。新《裁量基准》对268种环境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裁量权进行了细化量化,创新裁量方式,实现单一裁量因子向多种裁量因子转变。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截至7月10日,山东夏季秸秆禁烧工作基本结束。全省共发现14个秸秆焚烧火点,总过火面积约1741亩,秸秆焚烧火点数量较往年大幅减少。山东向有关市发出督办函6份,各有关市均对责任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全省累计50余名党政领导干部受到问责处理。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陕西省
今年陕西省将重点从六个方面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开展,包括实施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组织开展“十四五”低碳发展研究、深化低碳试点示范等,以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河南省
近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河南各市县2020年6月份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情况,旨在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属地管理责任,推进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满足社会公众环境质量知情权。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湖北省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2019年湖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指出,2019年全省17个重点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77.7%,较2018年下降4.5%,较2015年提升6.1%。PM2.5年均浓度42μg/m³,与2018年相比上升2.4%,与2015年相比下降31.1%。重污染天气发生频次为16次,影响天数36天,平均每次污染持续2.3天。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四川省
《关于开展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专项检查的通知》于近日印发,旨在营造不能假、不敢假、不想假的环境和氛围,严守监测数据质量“生命线”。今年7-12月,将针对三大类监测活动开展专项检查,采取多种检查方式,覆盖约95家监测机构、31家排污单位及56个自动监测站点。对于不同类别的机构,检查内容有所差异,但大多集中在资质认定、设备使用、操作流程、报告的规范性及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等几个方面。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甘肃省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发布了6月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情况。6月全省1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排名由好到差分别为:甘南、陇南、临夏、天水、定西、金昌、庆阳、平凉、酒泉、张掖、武威、嘉峪关、白银、兰州。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贵州省
在2020年上半年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贵州省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月至6月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4%,同比上升1.7%,达到国家下达贵州省的“十三五”约束性目标要求。单位GDP二氧化碳下降比例提前完成国家下达贵州省的“十三五”目标。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