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播报「5.8-5.14」

头条新闻
 
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全国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和环境监测情况。2020年1月20日至5月9日,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结果表明,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7%,优良天数比例比去年同期上升4.9个百分点。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7μg/m³,同比下降14.0%。 
—— 生态环境部
 
官方发布
 
5.8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此后又印发《关于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相关工作的通知》,督促指导各地通过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科学合理配置执法资源,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5月8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期间第一批8个环境执法典型案例,其中涉气案例占4起。 
——大气攻关联合中心
 
 
5.13
2019年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531176件,同比下降25.2%。其中大气举报占比逐年下降,恶臭异味及烟粉尘为大气举报重点,分别占大气举报的41.0%和33.2%,工业废气举报占24.4%、油烟举报占15.3%、机动车移动源尾气举报占1.2%(一件举报中可能涉及多种污染因子,因此各污染因子占比之和≥100%)。大气污染举报数量前十的省(区、市)中,广东、河南恶臭异味问题相对突出,河南、河北、山东烟粉尘问题相对突出,上海、重庆工业废气及油烟问题相对突出。 
—— 生态环境部
 
 
5.13
生态环境部3月30日通报对珠三角地区和渤海地区开展的排污单位自行监测质量专项检查、抽测和比对监测结果,229家企业里有159家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不合格,占比近70%,反映出部分企业环保自动监测数据失真的现状。
安徽省环监局副局长王兴等受访人士分析,有三个主要原因可能造成监测数据失真:监测设备本身质量有缺陷、日常运维不规范、排污企业或运维单位弄虚作假。
——半月谈
 
 
5.14
为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生态环境部组织对《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环办函〔2014〕1132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已印发。
——生态环境部
 
 
5.14
市场监管总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决定于2020年6月至10月在全国组织开展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
——市说新语
 
 
地方新闻
北京市
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9-2020年秋冬季攻坚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2019年10月-2020年3月,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47μg/m³,同比降低9.6%,是“2+26”城市中唯一进入“40+”的城市;重污染天数8天,同比减少1天,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空气质量改善指标。自2017年国家开展秋冬季攻坚行动以来,北京市已经连续三年完成秋冬季攻坚任务,且PM2.5平均浓度持续保持“2+26”城市最低。
下一步,北京市将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行动计划,继续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以重型柴油车、扬尘、生产生活源为重点领域,以秋冬季为重点时段,坚持本地和区域协同,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尽最大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 京环之声
 
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共发生6次较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6次区域性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北京出现3次浮尘扬沙天气。受冷空气影响,5月10日夜间开始,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南部、吉林西部、河北北部、北京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天气。本次沙尘天气过程是我国北方今年春季以来出现范围最大的,具有覆盖范围广、影响时段集中等特点。
—— 京环之声
 
 
上海市
近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司法局共同制定并发布《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成为了上海市的第三份免罚清单。《免罚清单》对涉及建设项目、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环境管理5个具体生态环境领域共11项轻微违法行为做出了免罚规定,基本涵盖了本市生态环境执法行政处罚中受民众关注的问题,在上海市生态环境领域尚属首次。该清单于5月1日起实施。
——上海环境
 
近日,上海市制定2020年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安排。明确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0.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上年下降0.5%以上;全市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450万吨标准煤以内,力争控制在350万吨标准煤;CO2排放增量控制在960万吨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300万吨左右;SO2、NOx排放量力争比上年有所下降, COD、NH3-N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4%;PM2.5浓度与上年持平并力争有所下降, VOCs排放量继续下降。 
——上海环境
 
 
河北省
河北省4月空气质量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监测数据显示,4月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为33μg/m³,同比下降26.7%,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为201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从累计情况看,今年1-4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59μg/m³,同比下降15.7%,全省平均达标天数为85天,同比增加9天。
下一步,针对臭氧污染不降反升态势,河北省将强化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5-9月,在全省组织开展臭氧污染治理夏季会战,对重点行业、移动源、生活源等实施综合整治,推进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协同减排,降低臭氧污染,增加优良天数,改善空气质量。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河北省8个传输通道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显著。8个传输通道城市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70μg/m³,同比下降17.01%,改善幅度好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水平3.41%。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山西省
近日,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夏季攻坚行动的通知》,决定从现在开始到9月底,在全省开展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夏季攻坚行动,以“夏病夏治、冬病夏治”为手段,向臭氧、散煤、工业污染等3大突出问题开刀,最终实现12个“清零”,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
 
 
吉林省
近日,吉林省政府通报2019年环境保护考核结果:吉林省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优良天数比例达89.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3%,PM2.5平均浓度为32μg/m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11.1%。全省实行总量控制的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达到本年度考核目标要求。 
——吉林生态环境
 
 
浙江省
浙江省1-4月共监测到全省秸秆焚烧火点24个,同比增加7个,其中温州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和衢州市火点数同比增加,嘉兴市、台州市和丽水市火点数同比减少,其他市火点数同比持平。 
——浙江生态环境
 
 
陕西省
目前,陕西省关中六地市全面开展无人机环境执法检查。从疫情发生到现在已经累计飞行95架次,飞检企业数量182家,发现问题线索31个,立案8起。下一步,陕西省将开展关中重点涉气企业重污染减排无人机专项执法,进一步落实无人机常态化飞行巡查,以科技手段助力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守护蓝天碧水。 
——陕西生态环境
 
日前,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印发《陕西省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点》要求:今年全省碳排放强度比上年下降2.1%,确保完成“十三五”国家下达陕西省碳排放强度下降18%的目标任务。同时,还将印发陕西省2020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及碳排放强度降低实施方案,分解下达2020年各市(区)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任务,同时编写《陕西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草案)》,提出“十四五”期间陕西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及实现途径和重要举措。 
——陕西生态环境
 
陕西省出台加强环评文件质量监管工作通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质量监管工作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20〕181号)要求,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行为,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坚决遏制环评文件编制过程中不负责任、粗制滥造和弄虚作假等行为,确保环评制度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陕西生态环境
 
 
河南省
为升级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河南省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规范: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严格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管理,省内范围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均不得使用国二及以下排放阶段、未悬挂环保号牌以及超标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 河南环境
 
 
湖南省
5月7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组织召开湖南省《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题论证会,正式启动这一地方标准编制工作。
制定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贯彻落实国家《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湖南省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一项具体举措,用标准来规范湖南省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湖南生态环境
 
 
海南省
2018年6月,海南省环科院启动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来源解析研究工作,这是海南省首次系统性开展全省范围的大气源解析攻关研究。2020年省环科院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实施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来源解析二期项目,将臭氧和PM2.5协同研究,特别加强对臭氧前体物VOCs的观测分析,为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十四五”期间,海南省环科院还将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和专项资金支持,逐步健全我省PM2.5组分及臭氧前体物综合观测体系,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和大气复合污染来源解析工作,深入开展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研究、大气污染物和CO2协同减排研究等工作,为海南省环境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保驾护航。
—— 海南生态环境
 
 
四川省
为提升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四川省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指南(2020)》。《指南》将基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分为常规工作和创新工作,以市(州)生态环境部门为主,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重在推动落实具体工作。常规工作包括做好综合统筹协调、分解考核目标任务、核算温室气体排放、参与碳市场建设、开展低碳试点示范、扩大资金项目投入、加强信息发布宣传等,创新工作包括减排达峰、产业培育、试点示范、机制创新、交流合作、能力建设五大类。 
—— 四川生态环境
 
去年,四川省优良天数率达到89.1%,优良天数实现连续4年稳定增加,成都首次消除重污染天气。但随着全省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推进,减排空间逐渐收窄,特别是成都平原大气治理已进入深水区,区域空气质量要实现持续改善,难度越来越大。5月10日,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斌平提出三点建议: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防治,持续深化成都平原区域联防联控,要进一步提升成都平原科学治气水平。 
—— 四川生态环境
 
5月12日,四川省东北5市齐聚广元共商秸秆禁烧和臭氧防控方案,明确下一步工作: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压实秸秆禁烧责任,严格臭氧污染防控。 
—— 四川生态环境
 
2018年,生态环境部将乐山市(五通桥)盐磷循环产业园区列为全国4个工业园区VOCs监测试点地区之一,进入国家环境监测与信息重点项目库,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的试点地区。近日,生态环境部采取视频会议方式,组织召开了国家环境监测与信息项目专家验收会,验收组一致同意“乐山市(五通桥)盐磷循环产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试点监测项目”通过验收。 
—— 四川生态环境
 
 
青海省
近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向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交付了第一笔基于碳核证标准的林业碳汇。该笔林业碳汇量是由双方共同协作,在青海省东部河湟地区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核证减排量共计25.46万吨。项目旨在通过在荒废或退化土地上进行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吸收,提高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 
—— 青海生态环境
 
 
新疆
近日,新疆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添置颗粒物激光雷达,用于呈现出空气中颗粒物的立体分布,动态反映大气污染的过程和特征,实现大气中所有颗粒物的时间、空间立体动态监测。这是现有近地面监测设备的一种有效补充,也是新疆自治区“地空一体化”监测手段的初步尝试。下一步,新疆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将继续利用颗粒物激光雷达加强大气污染监测,为大气复合污染的监测预警提供支撑,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 新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