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1月28日,大气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就春节期间重污染成因有关问题答记者问。1月24日(除夕)至28日(初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东北地区出现区域性重污染过程。专家表示:“春节期间是秋冬季工业企业排放低值时期,但还是出现了重污染天气,客观因素是不利气象条件,主观因素还是污染排放。”从气象条件来看,一方面是边界层低、静稳等要素配置导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另一方面,大气是流动的,存在着相互传输影响。从排放方面来看,春节期间,工业企业、施工工地、重型载货车等人为排放源与平常相比确实有所减少,但烟花爆竹燃放导致污染物大量增加,同时排放量占比较大的重污染行业变化不大。
——生态环境部
官方发布
1.20
1月17日,2019年度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19年环境监测系统牢牢把握“顶梁柱”“生命线”“先锋队”的定位和要求,监测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监测数据不断筑牢、全力支持了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并落实机构改革要求,有力推进监测能力建设,编制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在国家网形成“一总多专、分区布局”的组织模式。
2020年是环境监测系统决胜之年,要服务大局,支撑攻坚,精心组织好大气、地表水新老点位并行监测,要加快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出台,建立健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体系。
—— 生态环境部
1.28
1月25日,生态环境部向媒体公布2020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情况。除夕19时至正月初一6时,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受气象条件和烟花爆竹燃放影响,部分城市出现空气重度污染。
除夕至初一期间,全国337个城市中有6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级别,其中24个城市达到严重污染级别。与前一日相比,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级别城市数量分别增加7个和12个,烟花爆竹燃放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明显。但由于今年各地普遍加强烟花爆竹禁放限放措施,今年春节期间全国空气质量同比去年春节期间仍普遍好转。
—— 生态环境部
1.29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1月28日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指导各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肺炎疫情医疗废物,规范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管理与技术要求。针对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指南》明确了管理要求,提出了技术路线,指出了技术要点。
—— 生态环境部
地方新闻
北京市
1月17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针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数量众多、流动性强、污染排放占比大的特点,北京市已经逐渐确立了“车-油-路”系统化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模式。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将对机动车超标排放进行协同监管和执法,非道路移动机械也将统一登记管理。
——京环之声
上海市
1月19日,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工作例会在沪召开,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编制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下一步,重点将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协作机制与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机制、示范区建设协调机制的衔接;二是积极谋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的新格局;三是“三地八方”严格按照节点要求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及时形成并推出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
—— 上海环境
2020年是上海市实施《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第五年。在全市共同努力下,上海市烟花爆竹禁限放成效显著,加上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除夕夜间至初一凌晨全市及各区PM
2.5浓度均保持在优良水平。除夕下午受输送影响,上海市PM
2.5浓度逐步上升,最高值75μg/m³出现在17时为良;随后受降水清除作用,PM
2.5浓度逐步走低,大年初一1时起空气质量好转至优,7时PM
2.5浓度低至10μg/m³。
—— 上海环境
河北省
1月16日,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石家庄召开河北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坚持调、治、管并举。“调”:大力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结构,抓好重点污染企业退城搬迁,加快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积极稳妥推进安全清洁取暖,大力推进“公转铁”和“海铁联运”;“治”:深化“散乱污”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工业炉窑、重型柴油货车等专项整治;“管”:加强企业、工地、道路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并要把冬季作为重中之重,严禁环保“一刀切”。
——河北生态环境发布
天津市
1月18日,天津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天津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至此,河北、北京、天津相继通过同一文本,京津冀诞生首部区域协同立法。河北版和北京版《条例》分别于1月11日、17日在两省市人代会上通过,将与今年5月1日起同步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区域协同统一对有关污染防治作出全面规定的区域性立法。
——天津生态环境
山西省
1月20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要求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全面落实《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结构开刀”,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驱动力”。
——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
浙江省
为加快推进浙江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促进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制定了《浙江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根据环境守法、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社会责任三方面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实施分级分类监管(A-E级),A-B级实施相应激励措施,D-E级实施相应惩戒措施。
——浙江生态环境
陕西省
近日,陕西省通报了2019年全省空气质量情况。2019年1~12月,全省PM
2.5平均浓度48μg/m³,同比上升4.3%;平均优良天数265.3天,同比增加1.3天。2019年1~12月,关中地区PM
2.5平均56μg/m³,同比上升5.7%;平均优良天数233.8天,同比增加6.9天。西安市PM
2.5平均浓度57μg/m³,同比上升1.8%;优良天数225天,同比增加10天。
——陕西生态环境
广东省
1月18日,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举行,对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部署。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据悉,2019年广东空气、水质量继续改善,但距离国家给定指标仍有差距,今年将重点治理臭氧问题和劣Ⅴ类国考断面。
——广东生态环境
1月18日下午,广东省生态环境“放管服”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强调,扎实有效推进全省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市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全省一体化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建设;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数字政府”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提高监测预警、监管执法等应用能力。
——广东生态环境
河南省
2020年春节期间,河南省烟花爆竹燃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明显降低,禁燃禁放管控效果显著。受大雾和高压前锋传输双重影响,23日20时至24日(除夕)上午,全省大部分地区均出现重度或严重污染,PM
2.5小时浓度高达508μg/m³。随着冷空气来临,除夕下午,全省空气质量逐步改善。除夕夜20时至初一早7时为传统燃放烟花爆竹的高峰期,由于全省实施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措施,全省PM
2.5平均浓度由214μg/m³降至116μg/m³,下降98μg/m³,降幅达45.7%;与未燃放烟花爆竹时段相比,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17个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仅有4市PM
2.5浓度有所上升,上升幅度均未超100μg/m³,未出现爆表现象。
—— 河南环境